《鹭岛食记》专业配资门户
闽南的冬日向来是暖的。我独坐在鼓浪屿的茶肆里,望着窗外游人如织,忽想起初到此地时,曾见一老妪挎着竹篮叫卖点心,篮中物事金黄酥软,引得路人频频驻足。这倒教我想起此地吃食的妙处来。
厦门这地方,三面环海,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。四方风味在此交融,竟自成一番气象。那些个\"老厦门\"们,最是懂得在街巷深处寻些吃食的趣味。
先说那凤梨酥。此物在鼓浪屿上遍地开花,各家铺子都挂着\"祖传秘方\"的招牌。我曾买过一块细品,外皮酥得掉渣,内里的凤梨馅偏又酸甜适口,倒像是把南国的阳光都包了进去。游人们多爱买了去作伴手礼,殊不知本地人早将其当作日常茶点。
展开剩余60%南普陀寺的素馅饼却是另一番风味。寺里的和尚们做点心也带着禅意,绿豆馅清淡素净,新出的红豆馅倒添了几分烟火气。价格也公道,三五个铜板便能买得,难怪香客们总要带些回去。
若论甜腻,日光岩的馅饼更胜一筹。我尝过一种香芋味的,甜得教人想起旧时大户人家小姐的胭脂。倒是那些个组合装颇有意思,每尝一种都似在猜谜。
闽南贡糖的花样最多。花生裹着糖衣,甜得发腻,偏又香得诱人。配着铁观音啜饮,倒也能消解些甜腻。我想,这大约就是闽南人的处世之道——再甜的日子,也要懂得调和。
海蛎煎的腥气最是考验人。中山路旁那家上了《舌尖》的小摊,老板煎海蛎时总爱说:\"鲜物就要吃个本味。\"淋上甜辣酱,倒也别有风味。只是外乡人初尝,总要皱一皱眉头的。
同安封肉炖得极烂,筷子一碰就散。我见过没牙的老者也能吃得津津有味,想来这肉里是炖进了闽南人的体贴。鱼皮花生更是奇妙,咸甜交错,酥脆有声,配酒最佳。
最有趣的当属\"凤梨穗\"龙眼。果实尾部翘着,活像凤梨的冠芽。我疑心这是厦门人故意为之——连水果都要打扮得与众不同。
这些吃食里,藏着厦门人的性情:既守着古早味的本真,又不拒新意;既能容得下四方来客,又保有自己的脾气。离岛时,我带了一盒凤梨酥,权当是把这份闽南风味也捎上。愿诸君若得闲来此,不仅能尝到美味,更能品出这方水土的人情滋味。人生百味,总要都尝过,才算不枉此行。
发布于:山西省叁鑫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